本文仅在今日头条首发,未发布其他任何平台,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导语:

在印度这块土地上,中国企业的命运历来是一波三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艰难前行的同时,它们还得应对印度当局层出不穷的限制和打压。最近,小米成为了这一波风暴的焦点,被迫面对印度政府的严厉制裁,数以十亿计的资金被冻结,高管更迭的命令被强制执行。外界纷纷猜测,这背后是否是印度试图“抢掠”中企,甚至有人将其称之为“殖民”行为。


(资料图片)

然而,事情并非如此简单。

印度,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也是一个充满考验的市场。回溯过去,自从小米于2014年进军印度市场以来,它以其创新性和性价比超高的产品,很快赢得了印度消费者的喜爱,成为了最受欢迎的智能手机品牌之一。数据表明,2022年中国手机在印度市场的份额超过60%,而小米手机占据了22%的市场份额,稳坐手机品牌排行榜榜首。

然而,这其中的背后也隐藏着种种挑战。

早在2022年初,印度有关部门以种种理由,对小米开出了高达65.3亿卢比的罚单。不久后,又以违反“外汇管理法”为由,冻结了小米账户上高达555.1亿卢比的资金。这一系列举措直接导致了小米在印度市场销售的持续下滑。

然而,这些罚款和冻结是否合理合法呢?小米公司坚称,这些款项是合法支付的版权费,因此向印度方面提出了申诉。但印度法院并没有给予小米公正的审判,而是以所谓的违反“外汇管理法”为由,维持了处罚决定。

不幸的是,小米并非唯一受到影响的企业,其他中资企业也面临类似的困扰。更让中资企业感到意外的是,这或许只是一个开始。根据印度媒体的报道,莫迪政府正酝酿针对小米、OPPO、Realme、Vivo等中资企业的新一轮打压行动,要求它们引入印度本土资本,还要求这些企业的高管必须由印度籍人士担任。同时,印度政府还计划将印度的合作制造商分配给这些中资企业,以提升当地的制造能力,并促进印度本土企业的发展。

然而,这些限制性的政策恐怕会为中资企业带来巨大的挑战。企业的管理层和董事会控制权、产品品质和服务保障,以及合作伙伴的选择和信任等方面都可能受到影响。而这些政策也可能违反世贸组织的规则,损害中资企业的合法权益,对印度的营商环境和发展潜力造成负面影响。

这种做法不仅令中资企业感到困扰,也让印度自身陷入了困境。一方面,中资企业在面对不确定的风险和成本时,难以做出长期的投资计划。

另一方面,印度本土企业在受到政策保护的同时,可能会失去创新和竞争的动力,无法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与竞争力。

对比之下,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吸引了大量的外国跨国企业和投资者。这些外资带来了尖端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推动了中国企业的学习和发展。正是这些外国企业的涌入,带来了新市场和新技术,激发了中国本土企业的创新活力,推动整个产业的飞速发展。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