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晒出这样的聊天记录
自己分享欲爆棚的父亲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家族群滚动分享各种生活点滴
却应者寥寥,最后愤而退群
当分享欲遇上免打扰
当说不停的嘴巴碰到想静静的耳朵
……
一个伤了心的父亲背后
是数个“冷清”的家庭群
这似曾相识的场景
引起了许多网友的情感共鸣
不少网友表示
有着类似的情况和经历
-1-
“退群后心里有点失落
但也感到前所未有的放松”
这位“退群爸爸”表示
群里最热闹的时候
是刚建群后的三年
“那时候每天都会有人互动聊天
早上互道早安
同时也会分享
自己今天的工作、生活
所以我觉得建立家庭群
是一个很好的增进感情的方式”
热闹之后,归于沉寂
不知何时,群里的亲戚们
大多处于了“潜水”状态
“退群爸爸”在群里分享了一则防范诈骗文章,群里一直没人回复。
他说,真心分享得不到家人回应
心里颇感失落
同时也感到前所未有的放松
因为再也不用时时刻刻盯着群聊
关心是否有人回复我了
但也能理解群里的“冷清”
毕竟大家工作生活很忙
-2-
“火热期”后
“热闹”渐远,“冷清”更普遍
记者浏览相关话题发现
网友们分享的家庭群聊天情况
包含但不限于这几个特点:
以一个家庭为单元的家庭群
聊天频率较高
包含多个家庭的群
往往聊天频率较低
长辈聊天较多,晚辈聊天较少
同时晚辈常常扮演着
附和、喝彩的角色
家庭群中聊天的内容
以辟谣视频、防诈视频
“心灵鸡汤”等为主
家庭群“冷清”的现象几乎是共性
在经历建群最初的“火热期”后
大多群会慢慢降温
发言讨论逐渐变少
甚至最后变为沉默
也有人坦言,家人分散在不同地方
每天忙着自己的生活
不可能对每条分享都逐一回复
更何况,大家个性不同
有些人分享欲太强
而有些人偏爱清净……
人情亲情交织
或许难言其中孰是孰非
但一幕幕似曾相识的场景背后
是家人深沉隐秘的内心独白
当越来越多的生活与思绪
寄寓在移动互联网之中
精神赡养、数字陪伴
也应当成为家庭成员的必修课
-3-
听懂父母的潜台词
做好“精神养老”
一网友刚起床便看见老妈
在家庭群里发了个帖子:
《这五种碱性食物
是癌细胞的死对头,坚持吃……》
他回复了一句:
“都辟谣了,别再转了。”
发完他就洗漱去了
没想到,很快,妈妈私信他
认为不应该在群里公开质疑她
一通数落后,被以三姨为群主的
家庭群踢出了群
三姨还在私信里跟他说
“你妈为这事气得都抹眼泪了。”
尽管这个网友本无恶意
纯粹是说个事实
但隐藏在文字背后的
情感想象空间
还是易伤人心
这也让更多人反思
与父母、长辈、亲戚
的沟通与交流问题
要解决这一问题
年轻人要承担更多的责任
老年社会学认为
人的衰老是双重的
除了我们更容易
关注到的身体变化外
精神层面也同样值得关注
很多老年人有这样的心结:
昔日是家庭的“顶梁柱”
今天却变成“重点保护对象”
被需要得少了
在家庭中的价值感也弱了
面对衰退的身体机能
老年人渴望认同的心思
不比年轻人少
但难免因为
儿女长大成人、成家立业
而让被倾听、被看见
被认可的机会越来越少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我们或许更能理解
为什么总会有
顶风冒雨
跳广场舞的叔叔阿姨
颤颤巍巍也愿意
照看孙辈的爷爷奶奶
还有即使应者寥寥
也言说不止的银发一族
……
可以说,让老人
在吃得饱、穿得暖的基础上
尽可能地葆有自我效能感
离“人老了不中用了”
远一点、再远一点
是精神赡养不可或缺的课题
-4-
感念父母、孝亲敬长的心
永不离线
在无数个叫“相亲相爱一家人”
和“我爱我家”的家族群里
或许我们不是最活跃的那个
但在内心深处
家人永远是我们最柔软的部分
即便我们不可能做到
对家人永远在线
但感念父母、孝亲敬长的心
永不离线
听懂父母的潜台词
为他们创造一个
更好的晚年生活环境
既是做子女的义务
也是作为社会一份子的责任
来源|人民网微信 ID:people_rmw,综合人民日报评论ID:rmrbpl 作者:如风、红星新闻 记者:杜玉全 吕佳羽、青岛新闻网 评论员:闻青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