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探店博主,推荐各类网红餐厅,套餐折扣加团购,这些短视频是真“考察”真分享,还是软广告真推广?近日,北京市和湖北省两地的消费者协会指出,“达人探店”可能构成商业广告。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今年5月1日起将实施的《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明确,通过知识介绍、体验分享、消费测评等形式推销商品或者服务,并附加购物链接等购买方式的,广告发布者应当显著标明“广告”。
从“拔草”到“踩坑”
探店视频误导消费者,是否担责?
探店让网络博主积累了粉丝,获得流量;消费者节约了试错成本,品尝美味;商家也提升了知名度,扩大销售。这本是一件三方共赢的好事。
但近年来随着虚假推荐、恶意差评、探店博主吃霸王餐等问题频频出现,“变了味儿”的探店引起了人们的反感。比如,有不少消费者表示,根据探店达人的推荐前去“拔草”,结果却是“踩坑”,体验较差,和视频描述不符,损害了消费者合法权益。
那么,此类探店视频究竟是真分享还是软广告?探店达人发布探店视频误导了消费者,是否要承担责任?
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副秘书长陈凤翔指出,通过知识介绍、体验分享、消费测评等形式推销商品或者服务,并附加购物链接等购买方式的,广告发布者应当显著标明“广告”。平台对“网络种草”“达人探店”等行为要加强审核,否则,同样要依法承担相应责任。
从“探店”到“软广”
视频平台应该如何规范?
随着网红博主等主体不断发展壮大,其在互联网上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如通过“美食探店”或其他形式,对产品、服务等进行推介,以实现“推销商品或者服务”的目的,这种行为就应当认定为互联网广告,受到相关法律的规制。
律师邢鑫表示,应首先要求“探店”视频等明确标注“广告”字样。广告法第十四条规定,广告应当具有可识别性,能够使消费者辨明其为广告。视频平台履行主体责任,要求“探店”视频标明“广告”,否则不予发布和推荐。
《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第16条提出,互联网平台经营者在提供互联网信息服务过程中应当采取措施防范、制止违法广告,并遵守下列规定:
(一)记录、保存利用其信息服务发布广告的用户真实身份信息,信息记录保存时间自信息服务提供行为终了之日起不少于三年;
(二)对利用其信息服务发布的广告内容进行监测、排查,发现违法广告的,应当采取通知改正、删除、屏蔽、断开发布链接等必要措施予以制止,并保留相关记录;
(三)建立有效的投诉、举报受理和处置机制,设置便捷的投诉举报入口或者公布投诉举报方式,及时受理和处理投诉举报;
(四)不得以技术手段或者其他手段阻挠、妨碍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开展广告监测;
(五)配合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调查互联网广告违法行为,并根据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的要求,及时采取技术手段保存涉嫌违法广告的证据材料,如实提供相关广告发布者的真实身份信息、广告修改记录以及相关商品或者服务的交易信息等;
(六)依据服务协议和平台规则对利用其信息服务发布违法广告的用户采取警示、暂停或者终止服务等措施。